97精品人人a片免费看,久久99亚洲精品久久久久,99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,久久综合给合久久狠狠狠97色

首頁 > 走進惠東 > 旅游信息
古圍屋煙火盛 古戲臺余韻長
時間:2020-06-18 12:39:08 來源:惠州日報
打印 【字體:

探秘廣東十大最美古村落——惠東范和村

1.jpg

范和村羅岡圍,讓人驚嘆于古人的建筑工藝。本版圖片惠州報業(yè)全媒體記者周楠 攝

2.jpg

到范和村,一定品嘗當?shù)匦〕浴?/p>

  有“中國古村落”和“廣東十大最美古村落”之稱的惠東縣稔山鎮(zhèn)范和村,相傳地理形貌酷似“飯籮”而得名。枕山面海的地理優(yōu)勢,造就了范和這個富甲一方的村落。偌大的村子,持續(xù)幾百年煙火味十足,徜徉于范和村中,可逛古圍屋,也可品范和小吃。

  四大圍屋:見證多姓氏融合發(fā)展

  元末明初開基建村的范和村,村中的姓氏大多數(shù)從福建一帶輾轉(zhuǎn)遷徙而來。經(jīng)過幾百年的發(fā)展融合,范和形成了兼具客家、廣府、福佬文化特色的古村落,羅岡圍、吉塘圍、尚德圍、長興圍四大圍屋坐落其間。

  羅岡圍始建于明代萬歷年間,是范和最具代表性的古代圍屋。整個圍屋呈正方形,長、寬均為99米,圍內(nèi)建筑以祠堂為中心整齊排列,有“四十八座屋,十條巷,一百四十八間房”的格局。房屋鱗次櫛比,面積大小、設計風格和建筑構造基本相同。房屋排與排之間,以花崗巖石板或河卵石鋪砌路面。圍屋在東、西、南、北方向各設一拱門,上砌門樓。南、北門樓特地仿效所城和縣城,建有酷似籮耳的小甕城,站在高處鳥瞰,整座圍屋如同一只裝滿米飯的籮筐。

  據(jù)《范和陳氏二房族譜》記載,在元代末期,諸路義軍揭竿抗元,局勢動蕩不穩(wěn),原為博羅官員的羅岡圍始祖陳氏從仕公棄官歸田,回閩途中經(jīng)過“飯籮岡”,見此處“山環(huán)水聚,平原突起,峻嶺蒼翠”,便在此地定居下來。圍屋內(nèi)的陳氏祖祠“詒遠堂”牌匾,一直被族人津津樂道。此牌匾,右觀是“金玉滿堂”、左看是“蘭桂騰芳”。圍屋內(nèi),至今還居住有很多居民,這是一座有歷史穿越感的“活”圍屋。

  清順治年間,林氏遷入范和,后人修建了塘圍。吉圍塘的林氏始祖林賜公,是福建漳州人。當年清朝政府為對付明朝遺臣鄭成功在臺灣的鄭氏王朝,以斷絕中國大陸沿海居民對其之接濟,實行了大規(guī)模強制遷徙濱海居民的法令。因為遷海令,林賜公背井離鄉(xiāng)來到了范和謀生,其后人修建了吉塘圍。吉塘圍整不大,體呈正方形,圍內(nèi)正中央并排著16座雙層潮式下山虎(爬獅)格局民居,四橫四縱,坐北朝南,四周各有12間房屋環(huán)繞,合攏成“口”字形密實外圍,吉塘圍只開一個南門,大門上蓋門樓。

  清朝康熙初年,鐘氏從海豐縣遷入范和,后人修建了長興圍。長興圍呈長方形,長約50米,寬約30米,面積是四大圍中最小的一個。圍內(nèi)有兩排建筑,每排建有房屋六至七間不等,與羅岡圍、吉塘圍不同的是,長興圍不是單姓圍屋,而是鐘、吳、曾三姓同居一屋檐下。

  尚德圍約建于清朝乾隆二十五年(1760年)前后。東、西兩側均設一座拱形門樓出入,房屋多為三開間三進深的民居。尚德圍與村中的其他圍屋有所不同,其本身并非通過屋舍相連而拼接成圍,而是猶如修建城墻,在已有的民居四周建起約2米多高的防衛(wèi)性土墻。

  古戲臺唱戲看戲,促鄰里鄉(xiāng)親感情

  徜徉于范和村中,隨處可見古巷、古廟、古橋……,令人贊嘆的是范和村的古戲臺?;輺|現(xiàn)存有五座明清時期古戲臺,范和就占了三座——城隍廟戲臺、水仙爺戲臺、媽前戲臺。

  惠州的古戲臺,基本上都與寺廟建在一起。城隍廟戲臺是范和三座古戲臺中歷史最為悠久的,始建于明代泰昌元年(1620年),坐東南向西北,與城隍廟相距不足百米。整座建筑面闊三間,歇山頂,四周帶回廊,潮式與廣府風格兼具。臺基用青麻石砌筑,故稱“石戲臺”。前后臺用木板隔開,戲臺兩側走廊供演員出入使用。

  媽前古戲臺,建于清朝乾隆十五年(1750年)。坐西南向東北,立面近似正方形,為磚木結構,布瓦歇山頂,正脊中部置一寶瓶,綠琉璃剪邊。戲臺作敞開式,高1.6米,臺邊用青麻石鑲嵌,內(nèi)鋪木板。戲臺中墻開一圓形窗,兩側各有一個通往后臺的拱形門,拱門上方分別橫書“吟風”“弄月”。戲臺正面遙對烈圣宮。

  水仙宮古戲臺建于清朝道光十一年(1831年),與水仙爺宮正對。戲臺為磚木結構,布瓦歇山頂,綠琉璃瓦剪邊,正脊中部置寶葫蘆。戲臺作敞開式,臺邊用青麻石砌筑,內(nèi)鋪木地板,前為戲臺,后為更衣室,中間用木板隔開,兩側有拱形門通往后臺。

  每逢重大習俗、節(jié)慶等特定日子,戲臺都有戲劇演出。對于范和人而言,古戲臺唱戲不僅是一次重大的慶典和難得的文化盛宴,也是鄰里鄉(xiāng)間一次感情的接洽與融合。

  小吃品種多,想吃要趁早

  來到范和村,一定要品嘗小吃。范和村小吃的品種之多,難以說出準確的數(shù)字。

  水糍、燒米、扭佐、糯米糍、豬腸粄、缽仔粄、菜包仔、印粄、甜糍粄、九層糕……林林總總,幾元能把肚子填滿,實為吃貨的天堂。

  范和人有句常常掛在嘴邊的順口溜:“扭佐糯米糍,不怕身無錢”。扭佐,是以紅薯粉為主料,面粉和糯米粉為輔料,和成面團后,取小塊捏成一個圓餅,放進油鍋去炸,炸熟后在餅上鋪一層紅糖,卷一下再吃。紅糖的冰涼滋潤著香酥的扭佐,別有風味。

  燒米在范和村家喻戶曉。燒米的皮是用米粉做的,用特制的搟面杖搟成薄薄的一片,包裹蝦仁與瘦肉做的佐料,捏制成玲瓏小巧的外形,然后蒸熟。燒米晶瑩剔透的白色粉皮,筋道有力肉餡,一口一個滿嘴留香。燒米是全手工制作,非常搶手,去遲了就只能等第二天。

  缽仔糕名氣極大,缽仔糕的口味一般有咸甜兩種。咸的缽仔糕是用米漿做的,白糕下面包裹著新嫩多汁的梅菜肉餡。甜的缽仔糕,有些類似大籠粄,只不過個頭比較小,吃起來有韌性但不黏牙。人們吃缽仔糕,都要吃上十個八個。

  范和村不少小吃是在早上賣,售賣時間特別短。賣完后只能等第二天早上才有。想多吃幾種范和小吃,就要早點到范和村尋覓。

  文/惠州報業(yè)全媒體記者朱如丹

適老化無障礙服務
網(wǎng)站信息
手機版             網(wǎng)站地圖
聯(lián)系我們

0752-8163055

僅受理網(wǎng)站建設維護相關事宜